wjyyy 传
点击量:1262
前言
写这部《wjyyy 传》是 2019 年的想法,不过苦于没有合适的点子和动力,我一直没有写。在我逐渐接触算法竞赛和欣赏了 Dew 的回忆录后,我大概知道自己应该写点什么了。
就像《整型溢出》这本书里说的:
对于某些事情,如果我们不尽快把它记录下来,那么它唯⼀的结局就是被⼈忘记。
关于我为什么一直对回忆录这件事耿耿于怀,一是感觉把很多事情娓娓道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二是可以把竞赛的前前后后都向世人交代清楚。此外,我在学 OI 的闲暇时光干得最多的一件事之一可能就是在网上找游记、回忆录看了。我最喜欢的回忆录主人公有 hzwer、Tangenter、VFleaKing 和 CQZhangyu。其次就是各种各样的游记了。
序:集齐回忆的碎片
2020年10月11日
周六 zgj 告诉我“列表俩同届的保送了”。我想了想,竞赛这个东西确实残酷,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送一位选手退役。
2020年11月7日
今天是CSP2020的比赛日,我去华科的时候特意从光谷广场下的车。二号线还是亲切的感觉,只是少了以前每人一枚的单程票,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当时光谷转盘和珞喻路到处都在修,异常难走,而我们2017年住在光谷西边709所门口的宾馆,每次走到华科都要半个小时,等公交车也并不是很好等。再往东走就是华科南大门,那里的斜对面是一个七天酒店,我们2018年就住在这。楼下有一家沙县小吃,我们至少在那里过了6次早。
现在的二号线已经能直达华科了,光谷也有了属于它的有轨电车。修好之后的珞喻路十分宽阔,配合现代化的光谷步行街和世界城,有了更加现代化的气息。
2021年5月2日
这两天来广州讲课了,有了好多以前学OI的回忆。不仅是因为看到小朋友在学习,也是因为通宵洗衣服之类的时情,让我想起来以前有过的不舍忘怀的经历。
一:一道微光
也许我是一道微光
却想要给你灿烂的光芒
——华晨宇《微光》
我第一次接触信息学竞赛是通过自招来到四中的信息课上。当时那位穿着凉拖,戴着小蜜蜂,控制住屏幕带我们写代码的信息老师,是我们后来的教练,因为姓谢,所以我们叫他老板er。
老板上课前总说,我怕你们热,提前一个小时给你们把空调打开了。
那段时间的信息技术课,我们通过拆掉后盖的主机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从 scratch 中会听命令的狐狸学到了什么叫编程,也在 guide 中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份 C++ 代码。有时候听不懂的我就把截图发到邮箱里,但是从来没回去复习过,所以每次都忘记 using namespace std
怎么拼。
有一天,老板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信息学竞赛,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他了解。当时那里留了三四个同学,问了各种问题。从机房下来的时候和别的同学交流,感觉到信息竞赛应该还挺有意思的。
不过老板说,到高考后,这门课就停了。最后一次课我们学会了写猜数游戏。虽然这门兴趣课结束了,但是那个装着无限可能的控制台黑框却留在了我的心中。
那之后我们经常在办公室里和生物老师聊天,问到信息竞赛教练联系方式的时候,生物老师并不知道这个老师,只知道四中之前固有的两名信息学教练。
暑假的一天,同班隔壁寝室的杨宇轩突然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是教练的联系方式。我往这个号码发了条消息,但是没人回。我试探性地又发了一遍,对面说我可能发错了。
不过后来通过杨宇轩还是找到了正确的联系方式,老板给我打了电话,说我们8月5日就可以去机房练习。
那时比较大众的一个教材叫《信息学奥赛一本通》,一黄一绿,上手还是比较方便的。我在家两三天看了三分之一左右。
上课的地点和之前兴趣课一样,还是在逸夫楼七楼一号机房。那里有整天开着的空调,有一排排 XP 系统的电脑,最前面是一个绿色背景的希沃白板。
机房里有三个穿着 16 级校服的和一个没穿校服的同学,老板把16级的同学统称为“他们高一的”,而没穿校服的同学是通过国际学校录取到四中的,有一定的信息学基础。
老板讲课用的是教材自带的 ppt,比较有条理,配合一系列板书,我们很快会写一些简单的代码。
当时学校有一个简单的 OJ,是 hustoj 的内核,ui 很丑,跑得也慢,一秒不知道能不能跑得动一千万操作。上面有很多很多题目,标着【栈】【递推】【模拟】等标签,感觉适合我的只有标着【入门】的那几道。
那个 OJ 是四中祖传 OJ,上面至少有 11~16 级的同学。但是冲到排行榜第一面并不太难,我抽时间把上面的入门题写了不少,尽量不出错地爬到了排行榜第一面。
有一天老板要开教职工大会,而我们学的有很少,16 级的同学就推选松哥给我们讲了一节。16 级剩下两个同学是大师兄和高恩泽,我感觉高恩泽会的东西比较多,而大师兄学得比较踏实,松哥则是我们眼中最厉害的那个。我们聊天的时候总能聊到他们在郑州培训的事情,感觉能出去培训是学竞赛中最幸福的一件事。
那个暑假很短,过去得很快。新高二开学那天我们还在上课,而机房是在高二楼楼顶。当时是下午两点半,年级主任拦了一群同学站在楼下,分成两排。
“这些是迟到的”“这些是穿短裤的”【当时的规定是裤子裙子不能高过膝盖】
而我穿着上一届高三的校服和短裤走了过去,他就好像很尴尬地说了一句『高三的走快点』。那时候,受到众星捧月般待遇的自招人,还不知道真正的高中生活有多残酷,往后的日子能有多么奇妙。
二:一场不需要终点的启航
快到正式开学的时候,学校从两个自招班中征集竞赛意向。我回家跟爸妈商量之后,觉得学门竞赛能充实高中生活,搞好了说不定还能有更好的大学上,于是交了我关于 OI 的意向表。
当时的表上要填姓名、班级、两次月考成绩和竞赛方向。而前两次考得好的同学,年级都会想方设法劝他全力学文化课。
因为年级可能是觉得,自身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裸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不需要通过变数更大的竞赛来加码。
而成绩中等的同学,裸考清华北大的希望渺茫,有机会通过竞赛的波动走上名校之路。对于较差的同学,肯定是要先打好基础,再进行拓展。
如果把正常学文化课的同学的高考相对竞争力比作常函数 $y=a$,那么学竞赛同学的竞争力可能就是 $y=a+c\sin x$。也就是学习竞赛可能会影响正常课程的学习,也可能提供更大的机会和思维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年级应该并不希望女生学竞赛,所有报名的女生最终都没有进入竞赛班。
2017 年是组建竞赛班的第一年,新高一和新高二都有竞赛班,全年级所有学竞赛的同学都在这里。高二竞赛班有四十多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集合了年级排名靠前的所有同学。所以看上去他们在文化课和竞赛方面都很厉害,时常包揽年级前三,而且他们是有女生的。
过了一段时间,中考进入四中的一部分同学也加入了竞赛班。他们用一个月学习我们暑假两个月学习的东西,还要搞定我们原住民在这一个月的进度,是一个追及相遇问题。
为了腾出竞赛时间,我们的音乐课、美术课、信息技术课甚至是周三的大扫除活动时间都被取消了。而每周六上完英语早自习后,我们就待在机房,周六周日的整天都是属于竞赛的。
每周大概二十小时的学习时间,让我们的编程能力迅速提升。不到一个月,我们已经能熟练运用 Code::Blocks 这个编程软件了。
正式开学的时候,我们搬到了逸夫楼图书馆三楼的一个机房。看墙上的分布图,那里应该是叫“电子阅览室”。不过四中的图书馆很少对外开放,所以那里不会有人去,老板说那里是他的地盘。
一开始的安排是周六范老师讲课,周日谢老师讲课,后来就只有谢老师讲了。
范老师是一名有经验的信息教练。从 oj 上的“新闻”来看,他带领 12 级和 13 级拿到了一些省级奖项。那时省一还是能保送的,他的一些学生就保送了华中科技大学。
而 16 级学长们说,老板讲课会更加有条理,因为他在四中任教前做过一些工程上的工作,编程更加熟练。
开学一个月后是国庆,而由于 11 月举行的 NOIp2017 近在咫尺,老板带着高二的三位同学去了郑州集训,9 月 30 日的那次课由范老师带我们在七楼上。而我们在七楼的铁门外等到八点半还没有人来开门,于是就去找在教室上课的化学小组,让化学杨老师联系教练。
不过,当时杨老师并不知道我们的教练是谁。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觉信息学竞赛的存在感实在是很低。所以我想,一定要把竞赛学好,让所有人都知道有这门竞赛,和其他学科一样受欢迎和尊重。
那个国庆我们只有两天假期,10 月 2 日晚上就要进班学习,而隔壁特奥班同学和普通班同学都可以放假到 5 号。说实在的,2 号下午我的初中同学们出去玩时告诉我他们经过我家楼下时,我确实感到烦恼,他们可以继续放松,而我当晚就要到校上自习了。我不禁思考,我为什么要学竞赛?
那么我为什么要学竞赛呢?
前面提到,是为了充实高中生活、想拥有大学提前的保障以及一定的计算机兴趣。
现在想想,可能是为了一个使用电脑的正当理由,可能是为了获奖时的高光时刻,也可能是对编出真正有用东西的向往。也确实,学习高考范围以外的东西可以开阔眼界,并不用做一个学习机器或井底之蛙。
三:体会一次飞翔
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
——五月天《倔强》
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
国庆之后,高二的同学停课了,他们整天待在三楼机房,寝室-机房-食堂三点一线。而我们仍然是周六周日去上课,每次都能看到学长的桌子上多出几套纸质模拟题。
暑假来机房的和我们同级的同学是吴鑫宇,每周六放学后他也会来和我们一起训练一阵子,还有致远中学的一名同学也会在那时过来偶尔打打代码。因为高二那时放学是下午六点,所以我们也都一起留到六点才走。
不久之后,轮到我们报名了。有一天晚上老板带我们出校门拍照,然后顺带去了荆州街的东来淳吃饭。那是我第一次在晚上走樱花大道,虽然是秋天,但是路灯相对少的它比另外一边灯火通明的香樟大道更显自然和亲切。
我想,虽然选择了竞赛这条略显迷茫的前路,但是它一定有更美好的内涵所在。
2017 年的 NOIp 是 11 月 11 日至 12 日举办的,我们需要在 10 日下午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一点半从襄阳站出发的 D5234,大概四点会到武昌。
我们从武昌站坐双层巴士到华科,一行 8 人在公交二楼看着武汉傍晚的风光,视线随着公交走走停停,跟着武汉公交出了名的狂野,穿行在大街小巷之中。
最后我们在光谷的前一站下车了。我们住在一个环境还不错的酒店,只是灯光有些暗,没有办法写那天留给我们的化学作业。而我们也没有刻意带电脑,于是就打算晚上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和学长们交流一下,了解怎么写文件输入输出,猜猜第二天会考什么。
晚上除了老板去找熟人以外,所有人一起吃了烧烤。不过老板告诫我们不要吃太嚣张,免得考试闹肚子影响发挥。
我们几个新生并不怎么在意,反正不是什么决定性的考试。这次来的目的就是熟悉环境,用最轻松的心态去完成未知的任务,实在不行就当是来旅游了。
晚上回去之后我知道了 freopen
怎么写,一般用到哪些头文件,还有学长们传授的一些新奇想法。我在洛谷上翻了翻 tag,感觉二分答案这个东西前几年并没有考过,我也不怎么了解,就问了问别人这个是什么。
不过他们告诉我,二分答案一般不会单独出题。以我的知识面,就算当时弄懂了什么是二分答案,也不一定就能做出那样的题来。
第二天我们是走到华科的。从满是铁皮围栏的光谷转盘绕了一大圈,走到华科对面找到一家面馆和沙县小吃,面馆的热干面还挺好吃。
当我们走到南一楼门口时,那里已经排了大概 3 个长队。以前听说湖北省是弱省,而现在从人数上来看,应该也不算很落后。
在队伍的尽头,是几个负责抽签的工作人员,他们把准考证、身份证和抽签纸一起拍了个照就让我上去了。抽签纸实际上是一张贴了座位号的考试须知,看到考试须知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信息学竞赛的考试是这个样子的。我知道考试的时候和在 OJ 上交的时候会有不同,但是如此规范的操作也是让我没有预料到的。
华科考场在南一楼八楼,上去的时候可以坐电梯。上去之后有一个走廊,左右两边是几个机房。走廊门口贴着 NOIP2017 湖北省考点,然后顺着走进去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
机箱上的 USB 接口被宽胶带封起来了,但是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从哪里开机。实在没办法我才找到旁边的同学,问了问应该怎么开机。原来开机键在胶封里面,要往里摁一点进去。
系统里有一个名字叫 NOIP2017.zip
的压缩包,但是点进去的文件全都带星号,有一个题目文件 day1.pdf
。显然,那些文件都是带密码的。不过,我可以看到每个文件夹里有几个文件,每个文件有多大。虽然我不怎么了解文件大了小了是什么概念,但是也算对比赛有了个了解。
打开题目,和我想的不太一样。第一题《小凯的疑惑》,文件名是 math.*
,而我的印象中,近几年 NOIP 的第一题都应该是模拟题。这让我着实一惊,也不知道学长们能不能稳住心态。
等一波更新(=^▽^=)
wjyyy传!
等更新(
前排
快更新啊啊啊啊
前排催更/se
Orz
这s*b已经鸽了
Orz ,Dew啥时候更啊
催更!
????
大佬 更